肥胖自古就有之,中国第一部古代医典《黄帝内经》对肥胖早有描述,《灵枢·卫气失常》将肥胖人群分为膏人、脂人以及肉人三种类型,并对每一种类型的特征作了细致的描述,是中医研究肥胖的最早分型方法,也是一种最为形象、符合临床实际的分类方法。根据现代用BMI和腰臀比的判断指标,腹型肥胖相当于中医的膏人,周围型肥胖相当于中医的“肉人”和“脂人”。
那从古至今,肥胖是怎么产生的呢?元代朱丹溪在《丹溪治法心要》中首次提出了“肥白人多痰…湿肥白之人,沉困怠惰是气虚”的观点,以后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特有的理论:“肥人多痰湿,肥人多气虚”。清代章虚谷在《医门棒喝》中云“如体丰色白,皮嫩肌松,脉大而软,食啖虽多,每日痰涎,此阴盛阳虚之质。”;《医碥 》曰:“气本清,滞而痰凝,血瘀则浊矣”由此可见“肥人多阳虚,肥人多血瘀”,从以上历代文献的记载看,肥胖人主要表现为痰湿证、气虚证、阳虚证、瘀血证,且这些证候常兼夹并存。
对于超重及肥胖的治疗,西医主要推荐饮食疗法、运动疗法、行为认知干预、药物疗法和减重手术几种方法。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记载中,亦不乏体重管理、治未病的思想,以及维持体重平衡、维护身体健康的方法,中医特色疗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减重治疗当中,逐渐形成肥胖症的中医诊疗模式,并在临床实践中显现优势。
如今,中医减肥遍地开花,有以下几条推荐意见已形成共识,在琳琅满目的减肥项目中,要擦亮眼睛,防止走偏。
推荐意见:
①超重及肥胖有明确的中医证型,可以在中医辨证论治下采用中药的方法进行治疗。
②在超重及肥胖的人群中,可以采用中医运动疗法(八段锦、易筋经)进行体重管理。
③对于超重及肥胖人群,推荐使用毫针/电针/温针疗法疗法,以减轻体重,降低BMI。
④对于超重及肥胖人群,推荐使用耳针疗法,以减轻体重,降低BMI。《黄帝内经》记载:“耳为宗脉之所聚”“十二经通于耳”,意思是说人体的脏腑器官与耳朵有着密切的联系,人体运行气血的十二经脉都通于耳”。耳朵上全是穴位点,由 91个穴位组成,其中就隐藏着几个神秘的“减肥穴”。
⑤对于超重及肥胖人群,推荐使用穴位埋线疗法,以减轻体重,降低BMI。
以上的中医方法减肥,你都get到了吗?